很多朋友对于1979年 人民公社酒价格和有人知道1974年民办教师的工资水平是怎么样的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六七十年代真实的社会状态是啥样?
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精神富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向雷锋同志学习,做好事不留名。粮油布匹豆制品猪肉煤一切凭票供应,人们生活简单,政治上讲究;一颗红心忠于党,一切服从党安排,上级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讨价还价。人人关心集体,人人奋发向上。六七十年代是个催人奋进的年代。
2010人口普查时1960年出生人数
2010年人口普查时1960年出生人数是1381万。
60年代是指从1960年1月1日到1969年12月31日。60和61年我国正处于千日食堂挨饿的日子很多育龄妇女都没有孩子生,这两年即出生1千万多一点,到了62年解散食堂解决了温饱,大部分人放开肚皮来生即1962一1970年是我国出生率最高的时候每年都2400多万以上,其中63和68年接近3000万
1986柳州发生的大事
中共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1978年
12月25日市委发出《关于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的通知》,要求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讨论,深刻领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和精神实质,把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979年
1月23日市委、市革委会召开农业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掀起技术革命、学习和改变生产条件的高潮,做到增产增收。会后,郊区逐步开展农村的各项改革。
7月20日市委召开全市党员领导干部会议,提出要集中精力把农业搞上去;采取坚决措施,发展轻纺工业;抓好农用工业和煤炭、电力等生产。
9月6日市委宣传部召开宣传干部会议,强调要深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学习和讨论。
9月柳州市设立柳北、城中、鱼峰、柳南4个城区,同时撤销柳州市城区革命委员会及所辖的11个市区人民公社党委、革命委员会。
11月柳州市知识青年回城安置工作基本完成。
12月市委书记黄云调任自治区副主席,刘竹溪接任市委书记。
是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全市1026名青年民兵(不含柳江、柳城)参军补充到前线部队,106个单位民兵组织赶制物资支援前线。
●1980年
2月27日市委召开工作会议,要求继续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广泛深入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5月23日市郊区西鹅公社文笔大队下龙汶5队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9月8日至15日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召开。市政协恢复。
9月9日至15日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市人民代表大会恢复。
9月市革命委员会改为市人民政府,实行党政分开,市委书记不再兼任市长。
12月11日市政府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是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将柳州市列为“利改税”试点城市。
●1981年
1月20日市政府召开会议,号召全市人民行动起来,坚持打击投机倒把和走私活动。
3月28日市委召开“五讲、四美、整顿社会治安活动月”动员大会。
4月20日柳州轻纺产品首次在北京百货大楼设专柜展销,两天销售额达20多万元。
7月8日市委发出《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知》。
●1982年
2月25日市委、市政府组织蹲点调查组,协助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
2月市委制定《关于坚决制止经济领域中不正之风的规定》。
3月为治理脏乱差,全市共组织了11次统一行动,出动人员38万人次。
4月21日市委召开全市检查知识分子工作会议。检查主要内容:政治上落实政策的情况,工作和生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5月7日柳州市被列为全国40个大中骨干工业城市之一。
●1983年
1月28日至3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农业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包”字上狠下功夫,完善生产责任制。
6月21日市委召开全市处理“文革”遗留问题工作会议。1984年底,全市“处遗”工作基本完成。
10月经国务院批准,柳江县、柳城县从柳州地区划出,改为柳州市辖县。1984年2月10日,两县正式移交柳州市。
11月柳州市制定了市直机关机构改革方案。改革后,市委工作部门由原来的11个减为7个,市政府工作部门由原来的57个减为37个。
●1984年
3月26日市委作出《关于为柳州市地下党遭受迫害问题的平反决定》。1986年11月,该项工作基本完成。
5月郊区679个生产队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月上旬市郊区实行政社分开,按一社一乡原则,建立7乡2镇人民政府。
10月23日市政府决定发动社会集资,修建柳江河堤。
10月国务院将柳州市列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同月柳州第二步利改税工作开始,即由“税利并存”过渡到“以税代利”。
同月市郊区人民政府成立。
是年柳州市对工业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全年工业总产值比1983年增长14%。
●1985年
1月12日至14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两县一郊三级干部会议,强调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1月18日市委召开整党单位领导干部会议,部署柳州市整党工作。
9月17日至21日中共柳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听取和审议通过《坚持改革,为振兴柳州市而团结奋斗》的报告;选举产生第六届市委委员35人、候补委员6人,市纪委委员19人。经市委六届一次全会选举,田民当选为书记,杨基常、张幼异等当选为副书记。
1979到1997是什么年代
1979年到1997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年代。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关键时期,在这些年代里进行了农村土地承包制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干部制度改革,干部年轻化体制改革,是中解放以来,继合作化人民公社后最重要的又一社会变更时期,这一时期的所有改革为以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人知道1974年民办教师的工资水平是怎么样的吗?
民办教师严格分应为老民办和新民办两种。老民办是文化大革命以前担任教师工作的;新民办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担任教师工作的。
老新民办教师都不是师范院校生,不是科班出身。时间界线应是1969年,前为老,后为新。
农村最早的公办教师大多是旧社会的私塾先生,建国以后,政府仍然留用,为国家公办教师,不过教龄从1949年算起。
公办教师不够用才招收了一些老民办教师。这些人那时身份待遇和公办不同。身份叫民办,待遇比公办差一大截。公办每月最少42.5元,这些老民办只有18~28元。那时对这些人也叫民办公助。意思是身份是民办,挣的钱是公家的补助,相当于当时工厂的学徒工。不过这些人在生产队不记工分。
1970年左右开始,这些老民办开始陆陆续续转正,到了1975年左右,基本全部招转完。
缘于教师还是不够用,于是又出现了二次的民办教师,应该叫新民办吧。
其实,确切一点讲,1974年那阵,没有人把文革后,非科班出身,从生产队选拔进入教师队伍的教师叫“民办教师”这一称谓的,也未有老新这一说法。
我是1972年10月份进我们村小,站上讲台的。那时,公办教师除外,我们这些所谓的先生,分两类:队请和乡请。
所谓队请,就是学校学生数突增,原来的公办教师忙不过来,报告乡主管文教的教育专干,专干顺便给一口谕:回去和大队商量一下,先请一个。这个大队干部商议研究确定请进来的教师便叫队请教师。队请教师是大队研究决定的,没有批复文件,充其量有个会议记录。
队请教师教一段时间后,乡上文教专干抽空前来考察,可能相当于如今的面试吧,先通过座谈访问,后和你面对面谈话,最后觉得你还够格胜任教育工作,便要你写一份自传上报乡教育组。
队请教师是队上临时委派的,差不多等于如今的干天天活,教多长时间记多长时间的工分。有的是大队某干部的人情面子进校的,水平太差,三天两头没过,便让群众骂落架了,又回队劳动去了。这只能按天记算工分了,谈不上有什么工资。
那时的乡教育组其实只是一个文教专干,并且归乡政府管,住在乡政府。
文教专干见各队请的教师多了,于是某天借乡政府领导开会,把各队的具体情况在会议上向领导一汇报,领导根据各队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后通过,最后乡政府专门发一文件:经乡政府×月X日会议研究决定,同意×××等同志为我乡乡请教师……
这个文件是有权威性的,一是认可你为乡请教师,二是教龄计算由发文之日起,三就是所谓的工资一一当时也不叫工资叫乡请补助,每月三元。
记得当时我们戏谑:三十大毛。
队请教师是没有这三十大毛补贴的,只有工分。成为正式乡请教师后,才有补贴,但这时不需要在小队饲养室记工分了,按乡上要求,执行的是大队固定工的撵工分制度。
撵工分就是一个队的所有劳力年终决算时,记工员会计账上平时按天记工后一年的累计工分。当然有高有低有多有少,但和学生考试一样,总有一二三的名次。
当时上级的政策时,小队的所有固定工,包括饲养员,大队砖瓦窑、白灰窑等人在内,一年工分取全小队前三名的平均值。乡请教师说白了,就是小队一个固定工,和饲养员一样。
记得我那时家贫,睡在学校有被子有褥子却买不起单子(床单),领了二个月三十大毛的补贴(工资)后才扯了七尺条子布作为床单。
说起来好笑,那时的公办教师每人每个冬季有14元的烤火费。这烤火费上级规定是要集体使用的,我们学校教师有炕,烧炕柴是教师带学生下沟斫的,不需要买无烟煤烤火搭炉子,我们几个乡请想和公办合起来,均分那笔烤火费,可公办校长见我们有觊觎之心,那天用烤火费给学校买了一座钟一口哨。
也真该有个时间了,那座老旧铃在顶上的手提钟,时常坏时时修,今天走明天不走的,弄得当辅导员的好为难,决定不了放学上下课时间。
记得首次轮我当辅导员,我拿捏不准时间,曾求过我的一个大点的学生。这学生很有经验,他一看天上的太阳位置,二看房檐前的阴阳界线,三看村里做饭的炊烟。
记不清乡请教师几年后县上整顿,通过考试,清退一批后又变为县请,后市上又运用同样的办法,使我们成了市请。记得当时合格的发“使用证”,待定的发“试用证”。当然拿不上这两证之间任意一证的,全部予以辞退。
这期间,补贴亦增加了,四十大毛,五十大毛,八十大毛都有,但在哪个等级是看教龄的,最低的仍是三十大毛。
到了1980年,全省市请教师大整顿,又清退辞掉一批不合格的,方才成为真正的民办教师,省上给每人颁发了一个绿皮的“陕西省民办教师证”。也就是从那时起,才出现了民办教师这个群体。
但仍然没有工资,只有补助。这个阶段,生产队已解体,民办教师的补助其实已成为工资,不过少的可怜,根据教龄最低的二十元,最高的三四十元不等。
这个阶段,是民办教师最困难煎熬的阶段,虽说把过去补贴叫成了补助,有所增高,但过去有工分那个大头,大小头合起来,僧面佛面都有,心里还比较舒服。这下,只有小头没有大头,只剩僧面不见佛了……
好在当时曙光出现,每年都要一定的民办转公办指标兑现,所以大家咬着牙坚持等待,等待坚持,坚持等待那呀么那一天。
民办教师是2000年上世纪末全部招转为公办教师的,招转以后才真正有了工资。
我是1995年通过考试招转的,当时工资批的是每月310元。虽然不高不多,但我那时异常高兴,因为我真正有工资了,真正成为公办教师了,是真正的国家公家人了。
1979年宁夏固原县什么公社在宁夏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
据《原州区志》记载:“1979年初,张易公社在宁夏率先全部实行包产到户,实行承包制一年,立见成效,社员口粮由上年人均81公斤增至162公斤,人均收入由32元增至48元。”这其中就包括王套村。
1979年4月29日世界大事记
1979年2月26日: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詹金斯一行来灌县参观都江堰。
1979年3月8日:马来西亚共产党总书记洪韬一行来灌县参观都江堰。
1979年4月28日:驾虹人民公社基本实现全社农村沼气化。
1979年4月29日:
美国友人斯诺夫人同女友来灌县参观都江堰。
改建县城南桥开工,主体部分由原木结构改为混凝土结构。
关于1979年 人民公社酒价格,有人知道1974年民办教师的工资水平是怎么样的吗?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